公司新聞

當前位置:首頁>公司新聞
百戰歸來,再出發!
時間是最忠實的記錄者,總能清晰記下每一次奮鬥的足迹。
2008年9月8日,北投建設公司正式揭牌成立,開啓了北侖河畔的奮鬥之旅。
十五年前,北投集團承擔了自治區黨委、政府賦予的投資開發建設東興邊民互市貿易區的光榮使命,應運而生的北投建設公司爲此勇挑重擔,紮根東興,筚路藍縷、一往無前,“一磚一石”完成東興互市區的投資建設。
十五年來,北投建設公司與東興這座美麗的邊城同命運、共成長,累計投入29億元建設東興邊民互市貿易區、東興邊貿二級市場及落地加工區、東興國際旅遊集散中心,提供就業崗位超過1萬個,帶動近4萬名邊民參與互市貿易,累計貢獻财稅收入超過18億元。
從零起步、從無到有,如今的北侖河畔阡陌成大道、平地起高樓、灘塗變寶地,昔日的荒灘野嶺已變成商賈雲集、車水馬龍的繁華鬧市,東興互市區已發展成爲廣西最大的邊民互市貿易區。
一張白紙上繪就北侖河畔的藍圖,“開山牛”闖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一件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6月就要完成東興互市區監管區一期工程建設,還要配合通過海關驗收和封關運營。”2009年3月,初出茅廬的北投建設公司接到重任,這既是一份信任,更是衆望。
“當時的項目工地,還隻是一片蔥綠的菜地和民房,北侖河邊上隻有簡易的碼頭和邊檢卡口。”北投建設公司工程項目部的陸思宇見證了當年建設者們戰天鬥地的曆程。
東興的降雨量位居全國榜首,一期工程建設期間又恰逢雨季,不到3個月的工期裏要完成129畝海關監管區的建設任務,關鍵還要确保海關監管區滿足封關運行的條件。難上加難,這麽短的時間怎麽可能?面對這樣的施工條件,施工單位、監理單位都紛紛質疑,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那時是兆瓊同志領着第一批‘開荒’的人來到東興,站在北侖河邊的那一刻,大家心裏隻有一個念頭,那就是一定要幹成!”陸思宇說。
目标既定,使命必達。年輕的北投建設公司面對“不可能”的任務沒有退縮,大夥兒幹勁很高,摩拳擦掌、領命而去,當下工作就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敢想、會幹、能成,成爲北建人身上的鮮明底色,爲确保驗收目标,大夥兒日夜專攻,反複溝通、對接、調整建設方案,根據征拆進度充分統籌整體施工進度;征拆困難重重,村民不理解,那就齊參與齊上陣,發揚腦勤、口勤、腿勤精神;工期時間緊迫,大夥兒全方位組織搶工,快速銜接施工關鍵鏈條,默契配合、大幹快上,除了“白加黑、五加二”搶天時,大夥兒還新創“晴雨互補”工作法,晴天大幹、雨天巧幹,千方百計追趕工程進度。就是這樣,沒有周末,沒有下班,除了睡覺吃飯,都在工作,“硬骨頭”一個接一個被啃下來。
苦戰45天,北投建設公司硬是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内完成了互市碼頭及一期監管區的建設,提前拿下建設任務。
2010年3月,東興互市區二期工程開工建設。這一次,工程更爲繁雜、時間卻更緊迫。爲确保中越邊境(東興—芒街)商貿·旅遊博覽會如期舉辦,需要在短短的7個多月内完成将近2.5萬平方米的場館建設。
當“不可能”的任務再一次擺在面前,大夥兒反而越戰越勇。有一次在澆築項目地下室基礎的時候,裝載運送混凝土的5輛卡車陷在了半路。爲了不耽誤工期,當時負責工程建設的韋文明立刻帶着施工工人用小鬥車把混凝土從大車上倒下來,一小車一小車地拉到施工場地。整整45立方米的混凝土,冒雨用小鬥車來回運送,硬是把剩餘的基礎澆築完。
一場場艱苦的戰鬥,成就了一個個不可能完成的“奇迹”:
45天建成東興互市區一期項目。正常情況下4個月的工期,北投建設公司隻用了二分之一的時間。
7個月建成東興互市區二期項目。正常情況下2年的工期,北投建設公司隻用了三分之一的時間。
北投精神和北投速度響徹廣西。
“第一個吃海螃蟹”
東興互市區成功開市後,北投建設公司沒有躺在“最短工期、最快紀錄”的功勞簿上沾沾自喜,而是先思先謀,不斷銳意進取。特别是項目建成後馬上就面臨運營,大夥兒一開始經驗都不足,但是敢爲人先才能求得出路,幾乎是每個人的共同想法。
2010年8月,北投建設公司順利完成東興互市區一期海産品市場的建設,但項目的招商運營卻遇到了瓶頸。怎麽突破?膽子大的北建人提出了“愚公移山”的方案,依托東興互市區的便利條件,依靠過硬的場地設施和服務保障配套,把當地舊海産品市場的客戶商家整體吸引過來、實現整體搬遷運營!
敢想敢幹、想好就幹,大夥兒群策群力,一方面加大宣傳吸引主力商家,一方面靈活營銷扶持進場商家,搞招商、跑客戶。“記憶猶新的是,那時候公司主要領導都出來和我們一起蹲點跑客戶,一戶一戶地拜訪、洽談、磨條件,連續走了2周,直到把舊市場的一百多家客戶訪了個遍。”當時在北投建設公司收費崗工作的何銳回憶道。不怕磨破嘴皮、踏破腳皮,咬牙堅持、堅持、再堅持,一系列跟緊貼近、窮追不舍的舉措終于奏效,2010年9月7日,東興互市區第一個專業市場——北部灣國際海産品市場招商成功,共吸引222家客戶進場,當年實現旺場。
“敢于第一個吃海螃蟹,爲東興互市區奠定了發展先機。”曾在北投建設公司工作多年的梁甯初回憶起“兩大資質”的事情,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2016年,随着跨境貿易快速發展,北建人敏銳地捕捉到國家政策機遇及冰鮮水産品的進口需求,提議果斷争取東興互市區“進境冰鮮水産品監管場地”和“進境食用水生動物指定監管場地”資質,大幅提升東興互市區的進口海鮮過貨量。看準機會,北投建設公司迅速行動,密切配合海關、邊檢及東興市政府向海關總署提出申請,并一一落實監管場地配套和設施保障,這份先行先試的勇氣,使得東興互市區成爲廣西唯一一個集進境冰鮮水産品、進境食用水生動物爲一體的綜合性指定監管場地,在千帆競發中赢得了先發優勢!
現在,每天都有大量越南龍蝦、青蟹等海鮮經東興互市區進口并銷往全國,海鮮成爲東興互市區主要過貨品類之一。互市進口的紅火,帶旺了商流、貨流和人氣,也推動東興互市區、北投建設公司實現大跨步發展。
如今,敢爲人先的基因繼續在新北建人身上傳承和延續着。2023年8月,物流闆塊相繼突破了第一單跨境榴蓮全程代理服務業務、第一單越南龍蝦跨境運輸代理業務。
“使命在肩,不負所托”
互市區要怎麽運營?成立初期,誰都沒有确切的答案。
但早已習慣“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北建人毫不畏難,邊幹邊摸索,躬耕建設十五載,不斷闖關奪隘,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
數字,就是最好的力證。
2009年6月16日,東興邊民互市貿易區一期成功開市運營。從此改變了中越邊民互市貿易無交易、無倉儲、無分裝場所的“三無”狀況,互市貿易進出口貨物總量在2017年創下183.78萬噸的高位,較開市前增長近7倍,東興邊民互市貿易區成爲廣西最大的邊民互市貿易區。帶動近4萬名邊民參與互市貿易,“邊貿+互助組”扶貧模式獲得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并在全國邊境地區推廣。
疫情突如其來,2022年面對全年通關時間僅有161天的不利局勢,北建人逆行而上、逆勢創效,當年東興互市區貿易進出口總額達93.5億元,爲廣西全區互市貿易進出口總額貢獻近半份額,交易票數達113萬票。其中,單日15558票的交易票數更是創下互市區曆史最高紀錄。
期間,北投建設公司減免253戶服務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租金超過700萬元,先後無償提供1萬平方米的倉儲場地支援疫情防控工作;全體幹部職工無懼危難,第一時間響應号召加入志願者隊伍,累計服務時間超2000個小時。
……
時間是最偉大的書寫者,第一個十五年,全是破釜沉舟的拼搏,沒有取巧。
下一個十五年,信風已至,征帆已起。
(通訊員:周琳瑩)